阿贊巴素/阿贊拔術

阿贊巴素:法術修為與聖物傳奇

阿贊巴素出生於佛歷 2508 年 10 月 19 日。在他 15 歲那年,前往家附近的 WAT NAI DAO 寺廟出家,師從婆譚賢師傅修習法術。婆譚賢師傅在當地極具威望,其法術源於在瓦考奧寺廟的修習,而當時瓦考奧寺廟的頂尖導師是婆譚通桃。在泰國,瓦考奧寺廟位於南部,享有極高聲譽,在法術傳授領域,其地位與泰國中部赫赫有名的瓦拉康寺相當。泰國南部諸多師傅的法門追根溯源皆出自瓦考奧寺廟。瓦考奧寺廟的傑出傳人眾多,如婆譚通桃、婆譚賢、婆譚班、婆譚南、雙刀坤平阿贊衝、鐵皮神探阿贊坤潘、魂魄勇神僧龍婆聖雅、婆譚 KLOY、婆譚喬等等。

阿贊巴素天資聰慧,僅歷時數年,便將婆譚賢師傅的法門悉數掌握。佛歷 2529 年,阿贊巴素在寺廟正式出家受戒,同年,他獲賜法名「帕芭素」。又過三年,阿贊巴素成功考取三級佛學位證書,此時,他向婆譚賢師傅請求離開寺廟,踏上苦行修煉之路。

阿贊巴素首站抵達董裡府,在那裡,他跟隨當地一位知名的老師傅婆譚稱,深入學習了眾多人緣法門。隨後,在春蓬府,他幸遇婆譚 KLOY 師傅,並從其處習得吹金法門。往後,阿贊巴素一路步行北上,於甘咋納武里府邂逅了當時在加持「力泥」方面技藝卓絕的龍婆宋力師傅,從而學習到如何在山洞中收服力泥以及力泥的加持法門。離開甘咋納武里府後,阿贊巴素繼續向北前行,在清邁拜入古巴梅門下,精研泰北至高的古巴洗威猜人緣法門。最終,阿贊巴素徒步前往緬甸和柬埔寨,廣納當地的人緣招財法門。直至佛歷 2535 年,阿贊巴素得知恩師婆譚賢圓寂的噩耗,遂即刻返回 WAT NAI DAO 寺廟,為師傅奔喪。

在婆譚賢的圓寂法會上,阿贊巴素幸會了慕名已久的高僧婆譚利師傅。法會結束後,他便追隨婆譚利師傅前往 WAT PHA MOT 寺廟繼續修學,這一學便是長達 5 年的時光。佛歷 2540 年,阿贊巴素重回 WAT NAI DAO 寺廟。此時,因婆譚賢師傅的圓寂,寺廟漸趨荒廢,於是,阿贊巴素毅然決定擔任 WAT NAI DAO 寺廟的住持。

阿贊巴素住持的寺廟中有一個天然洞穴,洞穴寬闊深邃,裡面供奉著三尊大佛。阿贊巴素出任住持後,即刻主持法會,依循龍婆宋力的法門,收集洞穴中的力泥。最終,共收集到超過 400 公斤的力泥,並將這些力泥全部安置於主佛底部。在阿贊巴素擔任 WAT NAI DAO 寺廟住持的十餘年間,寺廟的香火日漸旺盛,甚至超越了婆譚賢在世之時。阿贊巴素住持還親自主持督造了各式各樣的聖物,這些聖物皆蘊含著他多年修習法術的心得,功效顯著,無論是在改善人緣還是提升財運方面,佩戴者往往能感受到良好的效果。

佛歷 2549 年至 2550 年間,阿贊巴素開始籌備法會,並督造了第一期「破潘」面具。在泰國南部的傳說中,破潘是一位能力超凡的獵人,他具備上天入地之能,武力值出眾,甚至能將天上的神獸射落。據說破潘容貌醜陋,然而卻有無數少女為其傾倒,可見其擁有極佳的人緣,且家境十分富裕。因此,在泰國南部,幾乎每家每戶都會供奉或佩戴與破潘相關的物件。人們相信,只要佩戴破潘相關聖物,便能遇見貴人,為自身帶來極好的人緣,改善財運。在事業上,更易獲得晉升機會,化解各種困難,堪稱冠蘭聖物中極為出色的招財靈物。

阿贊巴素師傅所督造的聖物在樣式上獨樹一幟,其中成名之作當屬七仙女抱柱。其造型為七位美麗的仙女圍繞並共同抱著一根大柱,畫面別具一格。七仙女的故事源自泰國傳統新年節日宋幹節。據傳,七位仙女分別是周一至週日的守護神,亦是天上仙人的女兒。仙人曾與南部一位靈童轉世打賭,不幸輸掉賭局,遂將自己的腦袋砍下。但仙人的腦袋萬萬不可落地,否則將引發大地燃燒之災,於是仙人將腦袋交予七位女兒輪流捧持保管。每年宋幹節期間,七位仙女需捧著腦袋圍繞 KAO OR 山轉動。為保護七仙女不被燙傷,人們便紛紛向她們身上潑水,這便是宋幹節的由來。據信,佩戴七仙女抱柱聖物,對於單身者而言,可招來桃花、促成姻緣、提升異性緣;對於已有伴侶之人,則能穩固感情、增進雙方情誼。日常佩戴,還具有改善人際關係、獲得貴人相助、輕鬆化解難題以及促進財運等諸多功效 。


Comment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